其实龙眼可以嫁接哪些果树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龙眼嫁接多久看成活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龙眼可以嫁接哪些果树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本文目录
[One]、龙眼实生苗多久可以嫁接
实生苗选取和处理选离地25厘米处茎粗0.6~0.9厘米,苗木皮层光滑细嫩,根系发达的龙眼实生苗。起苗时少伤根系,起苗后及时浆根,并做好保湿工作。剪去过长须根,主根保留6~9厘米。主干留40厘米,叶片全部剪掉。定植前再浆根一次,种后压实,浇足定根水。定植后10~30天,实生苗根系基本固定,即可嫁接。
接穗选取与保存早春春梢未抽发前,采用上一年的秋梢作接穗。选取优良品种母树外围的枝条,粗度和砧木粗度基本一致,一般为0.5~0.9厘米。比较好随采随接,若接穗采量过大,须及时做好保湿工作,每20个枝条扎一把,用湿布包起来或用沙藏。
嫁接龙眼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最佳时间在“清明”节前后,即当年3~4月,因为这时龙眼实生苗树体内贮藏大量养分,只要气温、水分适宜,嫁接成活率高。但在下雨天一般不嫁接。嫁接方法采用切接法,接口离地面20~30厘米。
接后管理及时抹除砧木萌芽。接后对芽苗无法自身破膜的,及时挑破薄膜。雨水较多的季节,苗圃应做好排水工作,遇干旱及时灌水。苗圃地除草须在苗木生长稳定后进行。嫁接成活后施一次重肥,一般每666.7平方米施复合肥60公斤。幼苗抽梢时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。用敌百虫800倍液或甲胺磷1000倍液喷施。
[Two]、龙眼树移植多久才长芽
20天
龙眼树苗在种植下去之后,一般需要20天的时候来适应环境,然后就会成活并生根发芽,这个阶段一般被称之为缓苗期,在缓苗期间植株的养护工作做得好缓苗期就短,反之则会有延长甚至是出现植株不适应环境死亡的现象。
阳台盆栽“龙眼”,留下“2粒籽”,扔在花盆里,15天长出芽!
相信很多花友都知道龙眼,它是一种比较好吃的水果,吃起来特别甜。在龙眼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籽,这其实是这种水果的种子,这个种子还是比较大的,我们可以拿来种植在花盆里,然后放在阳台上养护,很快就能够发芽了,一般15天能够长出芽。当植株生长到一定的高度,就比较有观赏价值了,我觉得比月季、绿萝、长寿花、吊兰等植物都好看,所以养几盆在家里还是不错的
[Three]、龙眼嫁接多久看成活
10~15天
及时补接龙眼嫁接后10~15天即可看出是否成活,主要是看芽眼是否萌动或枝条是否新鲜嫩绿,不成活的要及时补接。
龙眼嫁接15天发芽,但要做好砧木的选取、嫁接的手法和养护工作等。砧木要选取10年以下的中幼龄龙眼树,在砧木上切斜出对应接穗形状的缺口,并将接穗插入其中,用塑料薄膜裹紧,保证不会有水进入即可。
[Four]、龙眼树嫁接多长时间会发芽
谢谢邀请回答问题
龙眼为中国南方水果,多产于两广地区,与荔枝,香蕉,菠萝同为华南四大珍果,树形高大,叶长而小,开白花,果实成熟在秋天。外形园滚,如弹丸却小于荔枝,皮靑褐色,去皮则晶莹剔透偏浆白,隐约可见内里红黑色果核。极似龙的眼珠,故以“龙眼”名之。
泉州是全国龙眼主要产区之一,自古盛产龙眼。泉州统称桂圆鲜果为龙眼,龙眼焙干后为桂圆,商户常把两者统称为桂圆。
干龙眼既桂圆,和荔枝性属湿热不同,龙眼能够入药,有壮旺益气,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,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,可治疗贫血,心悸,失眠,健忘,神经衰弱及病后身体虚弱等症。
龙眼树嫁接多长时间会发芽?
龙眼是南方常见的水果,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,在市场上备受欢迎。要想成功种植龙眼,保证其高产稳产,嫁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。
立春至清明期间是龙眼低位嫁接的黄金季节,夏秋季节也可以嫁接,但成活率较低。进行低位嫁接的龙眼树,树龄可长可短,但从容易操作的角度选取10年生以下的中幼龄树。
龙眼树的嫁接方法
1.切开嫁接接口,用枝接刀在砧木锯口的上下两侧各切一个1.5-2厘米与砧木平行切口,深达木质部,把刀口稍向木质部方向扭动,然后快速松起枝接口,即为嫁接接口。
2.削好接穗。接穗长5-6厘米,上端需有1-2个饱满腋芽,下端削与接穗约成45度的断口,并在下断口的正背面,削一个与砧木切口长度相仿的长削面,深达木质部即可,断口,削面均要平滑。
3.把接穗插入接口,将接穗下断口向着砧木,对着接口,并沿接口轻轻插入,其长削面与树皮紧贴,同时用手压紧。
4.包扎,用嫁接专用塑料薄膜先把接口扎紧,再包扎砧木和接穗。
5.撒药,在接口和砧木锯口部位撒上杀虫清粉剂,以防止虫蚁咬穿薄膜。
一般情况下,龙眼树嫁接15左右就会发芽。
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解,望盆友指正探讨分享!
龙眼可以嫁接哪些果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龙眼嫁接多久看成活、龙眼可以嫁接哪些果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。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8889998888.com/jGHfH7ZGOuhy.html